李书福刚刚下海做的是生产电冰箱配件的生意,他一没土地、二没厂房,只能租用街道的工房来进行配件的研制与开发,反反复复磨了400多个日夜,手掌上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,才终于把产品做到试生产成功。
但是天不遂人愿,还没高兴几天,就得知街道上发展工业,要把工房收回去,李书福只能被迫转移“根据地”。他找到当地的中学,跟校长商量,能不能以校办工厂的名义租下厂房。
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拿到了学校的许可,他赶紧把所有的机器设备搬迁到了新租下的路桥中学校**。刚安顿下来,开始生产不到一个星期,事情又发生了。
原来中学的老师们,大多住在学校旁边的教师宿舍里;李书福为了**电冰箱零件的产量,老是加班加点地开工干活,导致不少老师都受到工厂加工的噪音影响,集体**要求学校必须让他们搬迁出去。
带着刚搬入不久的员工和设备,李书福只能另谋他路,他在方圆几十里到处托人,终于找到了一个废弃的自来水厂,虽然房子不大,但周边没有居民。这下李书福乐坏了,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安身立命的地方,可以继续圆梦了。
虽然说地方有了,但是毕竟是个废弃的厂房,既没水又没电,费尽周折才找到村里的电管员,请求装一个电表,把村里的电分一点到工厂帮助生产。
结果祸闯大了,有人举报说没有经过工商局批准私自接电,电力公司要求县检察院立案审查,吓得李书福不敢再进工厂一步,生产又陷入了停顿,那一年李书福才22岁。